當前,各行各業都在卷,養殖業也不例外。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來,并謀求更高的利潤,“成本為王”的口號貫穿著生產的各個方面。電商的興起,無疑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了極大的便利,但由于價格低,很多產品的質量不能保障。
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,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。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,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,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具象化稱之為成本,有時稱代價。并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,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于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。 成本也包括機會成本,人們“舍魚而取熊掌”的舍魚便是機會成本,當商家投資時,商家的付出貨幣等便是商家投資的成本。
養殖業的成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。固定成本主要是指養殖場的畜舍、設備等。可變成本包括種豬(種雞)、飼料、動保產品、人工工資、環保成本、生物安全成本、水電、易耗品及維修成本等。其中飼料成本是最大的可變成本,約占可變成本的65-70%,盡管當前的飼料價格在不斷下降,但所有人都在追求料重比。如豬的全程料重比可達2.3左右,而肉雞的料重比可以達到1.3左右。隨著勞動生產率和機械化/自動化水平的提高,人工成本也在逐漸降低。動保成本約占飼養成本的3-5%,原來每頭出欄豬動保費用在100元以上,目前的費用在50元以下。而肉雞的藥費也迅速下降,由原來每只1元左右下降到0.3-0.4元。以放養為例,苗豬和雞苗的價格隨市場的波動而變動很大。在行情好的時候,豬苗可以達到2000元/頭,差的時候只有50-100元/頭,占整個飼養成本的比例差距巨大。行情好的時候,肉雞苗可以達到8元/只,差的時候只有0.5-0.7元/只。降本增效是以降低各方面采購費用為基礎,但成本不可能無休止地降低,有些本根本不能動,如動物必須的營養物質(蛋白、能量、維生素、微量和常量元素)必須滿足其生長發育以及繁殖的最低需求。如果不接種疫苗,常見的傳染病,特別是病毒性傳染病,就很難預防,有時甚至導致全軍覆沒。
大部分養殖企業是以降本增效為抓手,拼命壓縮采購成本。因為很多負責采購的人員是財務或審計出身,所以常常以價格為導向,很少考慮企業的生產成績。或者根本不考慮產品的質量,只要價格足夠低,就能中標。特別是獸藥產品,因為只是考慮符合國標,而不考慮其輔料和工藝,雖然低價產品購買價格低,但由于用量大、使用時間長,反而使用成本高。

增效降本是以生產成績為前提,以單位繁殖或增重成本為導向。古話說得好,家有萬貫,帶毛的不算。只有將生產水平發揮到各品種的遺傳潛力,才能談論單位生產的成本。有的設備雖然購買價格高,但可以省電、可以減少維修次數,其成本可能反而更低。抗生素也是一樣,雖然有的產品采購價格高,但相同含量的產品用量低、使用次數少,反而使用成本更低。低質量的產品不僅不能治病,反而延誤了治療時機,給養殖場帶來更大損失,這就提高了生產成本。所以,提高了生產成績,單位的生產成本自然會降低。總之,養豬業要保證生得多、養得活、長得快,還要省飼料。養雞業也要追求長得快、料比低、死淘率低等。但歸根結底,需要有產品賣,才能談論生產成本。目前很多養豬企業的綜合成本可以達到6.5元/斤以下,目標可能要低于6元。而肉雞養殖追求的歐洲指數,最高可以達到550。只有提高養殖成績,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成本。